您当前的位置:
Clinical literature
麻醉机维护保养与清洁消毒
来源:德迈医疗 | 作者:德迈医疗 | 发布时间: 2025-04-08 | 68 次浏览 | 分享到:
广西德迈医疗公司-麻醉机维修,麻醉机更换氧电池,麻醉机氧传感器更换,麻醉充气面罩,麻醉四角硅胶面罩,麻醉呼吸机管路

一、维护保养

01.日常维护保养

麻醉机属于贵重的、精密的仪器,使用频率高,因此要实行专人管理制。

将麻醉机放置在通风、干燥、没有阳光直接照射的地方,保持外部清洁,可用湿软的棉布进行擦拭。避免和有腐蚀性的化学试剂放在一间室内。

对于容易损坏的部件,要保证足够的备用数量。每次使用完成,对管道进行清洁和消毒处理,然后存放备用。


02.定期检查

(1)制定检查计划,及时更换电池、皮囊、活瓣、密封圈、细菌滤过器等部件。

(2)综合检查麻醉机的主要功能,尤其是检查系统的管道、接口是否存在漏气现象。

麻醉机的气路系统包括供气管道、内部管道、回路三部分,可采用潮气量、压力表、耳听手摸等方式进行测定。

测试方法具体包括:

①潮气量测试法,预调TV后和弹性呼吸囊相连接,测定吸入侧TV、呼出侧TV,若两者相同说明没有漏气。关闭回路氧流量,观察模拟肺部的膨胀和TV下降,如果有减少现象,说明存在漏气;

②压力表测试法,对比通气压和工作压,如果工作压低于设定值,表明内部管道漏气,或者气源压力不足,如果气道压低于正常值,表明外部管道存在漏气;

③耳听手摸测试法,系统正常通气条件下,接口处如果出现“嘶嘶”声音,用手触摸有明显的漏气存在,就表明密封不严,及时查明原因。


03.功能检测

(1)检测报警系统,通过调节潮气量、控制报警的上下限,来检查麻醉机的报警系统是不是正常运行。

(2)检测输出功能,例如呼吸频率、呼吸模式、TV、FiO2、PEEP功能的准确性和可靠性。

(3)检测麻醉机的附加功能是否正常,如温化器、监护仪、雾化器等。


04.除水

麻醉机中存在的水,主要来自于患者呼出的水汽,以及吸收剂与二氧化碳反应得到的水。为了避免积水影响麻醉机的正常工作,需要定期除水,包括:

①流量传感器中的水,可以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吹出,然后使用消毒纱布进行擦拭,使其晾干;

②通气模块中的水,要先将其拆开,然后擦拭并自然放置,呼气单向阀里的水也可以用此方法清除;

③测压管中的水可以从接口处断开,使用纱布包裹接口,然后用注射器吹出。


05.校准

每当潮气量的误差比较大,或者做完麻醉机的维修工作时,都要对其进行校准。

步骤是先取下压差流量传感器,在操作面板上旋钮开机,使设备进入维修模式,然后选择“校准”一“零流量与气路传感器”,校准完成后会显示“完成”,表示通过,如果显示“失败”,表明没有通过,原因可能是测压管中有水,或者流量监测板损坏。


二、清洁消毒

麻醉机的消毒是指对麻醉机气路系统进行消毒,一般对主机只作清洁。

麻醉机的气路结构分两种:

(1)全部气路可拆卸式,主机内部气路、病人吸气和呼气的管道均可拆卸、清洁、消毒。

(2)部分气路可拆卸式,麻醉机主机内部气路不能拆下,只有病人吸气和呼气回路的管道可拆下清洁、消毒。由于使用钠石灰吸收呼出的 CO2,呼出气体返回贮气囊,被再吸入,回路污染较重,消毒时需严格,若密封不好,影响手术进行。

麻醉机的气道消毒分为二步,首先是管道的清洁,其次是管道的消毒。管道多为人工合成材料、橡胶、金属等,可用肥皂水、洗衣粉、洗洁精等溶液清洗,然后再清水冲洗干净、晾干,尤其注意清洁管道中的痰痂、血渍、油污及其他脏物残留。


管道的消毒分为:

(1)日常消毒,每次使用完麻醉机后病人所用的呼出回路管道需拆下清洁、消毒,同时换上新的或干净的管道继续工作。

(2)结束消毒:停止用麻醉机后的消毒处理需要彻底清洁、消毒后安装好,供下次使用。


消毒方法:

①药物浸泡消毒法;

②气体熏蒸消毒法,可选用甲醛,环氧乙烷;

③r射线照射消毒法(现一般临床不用)。


传感器的清洗,各种传感器均为精密电子产品,价格贵,易损坏,必须根据麻醉机说明书和操作指南进行操作,一般传感器不能用水冲洗,只能把能接触水的部分轻轻涮洗,不能接触水的部分必要时可用75%酒精球轻轻擦干净。

麻醉机主机内部的清洁是去湿、除尘,若有灰尘等可用吸尘器吸除。麻醉机主机外部的清洁,可用湿棉布轻轻擦净,放室内用紫外线照射或在洁净手术间中自然净化。

麻醉机内部结构不同需要消毒的部件也有所差异。在对麻醉机进行清洁与消毒的同时,也应重视对病室的清洁和消毒。对室内物,如床,室内地板每日0112%过氧乙酸擦拭;定期利用空调设备的换气装备进行换气。室内定期进行消毒,可利用紫外线进行消毒,也可利用其他消毒设备,如洁净手术室的自然净化,病人撤离后房间彻底清洁消毒。

由于手术的病人不同程度的存在各种肺内感染,故麻醉机的消毒对于预防院内交叉感染具有重要意义。

临床文献 /